青少年咨询工作可能当时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一旦停止咨询,回到熟悉的环境,很容易被“打回原形”。
这与青春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关:此阶段青少年心理,尤其是人格层面的发展并不完全独立成熟,深刻地受到其所处的成长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甚至是社会舆论等塑造。
因此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往往不是自身的问题。每周一次的咨询时长,无法替代生活环境对其产生的作用:他们的复原与成长是一个需要各个系统与其中的人员,包括父母、老师、同学等共同协作,仅靠咨询师一个人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咨询师需要学会向不同系统“借力”。
而心理工作者如果不能够调动孩子所处环境的资源,甚至紧密配合,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咨询工作也往往陷入困境,这是咨询师,尤其是青少年工作者陷入职业无力、倦怠的重要原因。
对于解决咨询师“单打独斗”的职业无力感,目前已经有从实际工作的角度,提出了专业的解决方案。
和计划心理师学院《青少年心理师专业》的《个案管理与系统工作》,就是对这样一种“系统协作”的工作思路与模式进行讨论,授课讲师谢昀蓁老师提到在台湾地区的相关专业:社工专业、咨商专业,学生都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学习了解。
01什么是个案管理?
个案管理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西方,主要人群所面临的贫穷、失业等社会问题,设计并提供有效的社会系统体系的服务支持。
如今个案管理在国内外很多领域逐渐成熟,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应用:如健康/医疗、社会照顾、心理卫生、儿童与青少年服务、犯罪矫治等,主要面向一些在社会中相对的【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复杂、多重问题,最终支持他们回归社会、独立而正常地生活。而其中,心理工作在对弱势群体心理的建设与康复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比重越来越大。
《我们与恶的距离》剧照
个案管理的工作模式在热播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就可以深刻的感受到:
面对患有思觉失调症(之前称之为精神分裂症)的犯罪者李晓明,司法系统的工作人员除了会有律师进行法律案件的处理工作之外,也会邀请心理工作者对被害者与加害者亲属展开相应的会谈,进行调节与修复工作;另一位同样患有精神疾病的应思聪,在医疗系统除了有精神医师进行评估、诊断、治疗的工作外,也会有相应的社工提供不同途径的康复辅助,以帮助其回归家庭、社会。
精神疾病患者从治疗、恢复到回归社会,履行正常的社会功能是一个医疗、社区、家庭等系统多方成员共同配合、协作的完整工作。从个案管理的内涵来看,这是一个跨领域、跨系统的大工程。
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在支持来访者的问题时,有些工作可能并不在你的职业范围之内,但却是个体恢复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心理工作者则内心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工作架构:
· 来访者寻求心理帮助,普通的心理咨询是否能够支持来访者解决问题?是否有必要进行相关医疗等其他系统的转介,进行进一步的心理治疗?
· 在帮助来访者康复的过程中,需要哪些资源的支持,需要哪些职业人群的配合?在整个过程中,彼此职业分工配合是如何划分的?
· 在支持个体康复的过程中,心理工作者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进行工作?
《个案管理与系统概念》之个案管理的工作脉络
(内部学习资料,禁止随意转载)
02个案管理与青少年心理工作的联系
在个案管理庞大的工作架构下,心理工作者的作用是什么,在实际与青少年工作,怎样运用个案管理的理念去接案、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以及不同典型问题的处理是本门课程探讨的重点。
在青少年群体中,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群体:犯罪的青少年、辍学生、校园霸凌、家庭暴力涉及的青少年......
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已经不单单是改变行为就能解决的,心理工作者在面临类似棘手案件的过程中需明白:帮助这类群体可以寻求资源的途径与方式,在遇到特殊情形时,提供怎样具体可实践的建议与支持。
不但这种特殊且复杂严重的问题需要系统工作的观念,在学校中的常见现象依然需要同样的系统工作观。
如一个课业成绩不佳的学生,可能的原因是来自于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咨询师通过与学生的晤谈发现,内在的原因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内向、自卑的性格,不具备良好的人际社交技巧。
所以除了对学生进行自信心、社交技巧的训练,工作者需要班级系统:班主任老师的协作配合,如引用“小天使制度”,与一些热心的班级同学交流,关心、照顾这个学生;与家庭系统合作:与父母会谈,沟通是更加适合这个孩子的教育方式等等。
青少年这个群体的心理状态关键且特殊:他们处于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式不尽完善,人格也未发展成熟,因此咨询师如何从这个群体的特点出发提供实际的支持,除了需要专业的知识,同时也需要建构实际工作的模式架构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