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心理学》谈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性
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永远都是令家长头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从《发展心理学》中青少年的心理社会发展的角度谈谈青少年的教养。
(一)青少年期的心理社会性任务
青少年期的孩子处在“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在这个时期经常会思考“我是谁?”“我在社会的位置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这就是青少年们正在经历着一个特殊的阶段,就是“自我认同危机”,他们有三个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确立正确的价值观、选择职业、令人满意的性别认同的发展。
这个时期他们形成了组织化的自我结构,成功解决这一危机的青少年会形成一种忠诚的品质,对爱人,朋友有信任和归属感。如果没有成功解决这一危机就会产生“消极后果”,即角色混乱-他们对未来成人角色含混不清。
(二)青少年的情绪发展
情绪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在青少年期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这个时期会逐渐独立,情绪情感上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脱离了父母,追求一个情绪自主,具体表现在有更强的自我依靠、对自己的决定有一定的责任感了。由原来的围绕自己父母的社交转变为以同伴为中心的人际关系转化。有的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大之后不再听自己的话了,其实就是在情绪情感上独立了。
首先青少年在面对自己情绪需要的时候,已经不会去求助自己的父母了。
其次青少年对自己的父母已经不是完全的信任依赖了,他们发现自己的父母不完全是对的,他们也是不完美的。
再次,他们在学校的时间大于在家,和同伴的相处时间比和父母的相处时间要多得多,也就是说在同伴的人际关系投入更多的情绪情感。
最后,青少年希望自己能与父母以一种平等的方式交往,而不是被管教。
以上这几点社会交往的原因促使了青少年逐步走向同伴文化。在和同伴交往中他们的日常情绪体验特点在于消极情绪的产生,从初中逐渐开始体验出来到高中有稍许下降。
而在情绪情感逐渐独立于父母的阶段过程中,逐渐与父母的观念相矛盾,也就出现了家庭冲突,也就产生了很多消极情绪。家长想管教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们觉得自己在家里无立锥之地。
(三)青少年期的自我发展
从儿童期向青少年期转化的过程中,个体逐渐开始关注自己身上更为抽象的特质。他们常常将相互矛盾的方式来描述自我,比如说“聪明”和“脑残”他们学会在不同的人际交往中来展现自己的特质。
并且,青少年常常会做出与自己真实的自我表现相悖的自我表现,即“虚假的自我行为”他们会从各个方面来对自己具体方面进行评价-学业、外表、同伴关系等等。比如说,外表对青少年的自尊就十分的重要,对女孩来说更是如此。处在青少年早期的个体自尊的起伏波动很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自尊会逐渐稳定。高自尊的青少年与父母的赞同、同伴的支持、与在学校获得的成就等因素联系在一起。
总之,自我概念在青少年期没有完全成熟,而要改善青少年的自尊心有这样四个途径:
首先是确立青少年自尊心低的原因,其次是需要父母给予情绪情感支持和社会赞许,最后是令青少年获得更高的成就感,比如说现在新课改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倡全面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孩子们除了学习有更多的个人展示的机会,从而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