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心理培训 > 心理知识 >

四川盟略心理-如何重建安全感,安抚你的内在小孩?

来源:未知 作者:盟略 发布时间:2019-09-10 15:14

  生而为人,我们都渴望安全感。

  我们都在寻找一种被爱的感觉,或者感觉有人是我们可以依赖的。

  在我们早期的生命经历里,获得“被爱”“被关心” 的感觉其实很重要。

  因为,它是孩童时期安全感的来源, 某种程度上也塑造出我们是什么样的小孩,以及我们对外在世界的感受。

  当我们可以轻易地提取“被疼爱”与“被理解”的经历时,自然容易有安全感,他们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小孩, 其实也比较能够容易信任身边的人,或者相信环境是友善的,容易建立或者拓展生活圈。

  这种“被疼爱”与“被理解”的经验若是匮乏,会影响到我们的安全感,进而在工作或情感上过度付出,并且消耗自己。除此之外,这些经历通常会内化成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

  没有安全感,让人无法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在亲密关系中,感觉到安全是重要的,而这也是我们希望亲密关系带给我们的。当你有安全感时,便能够安心做事,情绪起伏也较少。

  更重要的是,会感觉自己被爱,也有能力爱人。

  维系亲密关系向来都不容易,因为在关系之中总会有牺牲、妥协与许多的自我调整。有些人在亲密关系中把安全感完全建立在另一个人身上,在关系中只渴望被照顾与陪伴,让自己可以摆脱“一个人的自己”。

成都盟略咨询,四川盟略咨询,盟略咨询,精神心理障碍程度,心理分析,精神分析,

  有时候会因为对方爱自己就开始将不安的情绪呈现出来,在爱情里上演了一段又一段不安与惶恐的内心戏。

  “他没有及时回复我短信还不是不爱我了?”“他没有主动关心我”是不是不爱我?”

  即便另一半已经很努力,也调整了,仍然感觉巨大的不安。

  这些源自不安的期待,会使他(她)们与另一半犹如强烈失衡的天平,压垮彼此间信任与相爱的能力。

  当你无法看清楚不安的来源、了解真正不安的源头时,再多爱的保证给你的也只是短暂的心安。

  当你无法重新相信、练习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也练习肯定自己时,再多的爱情经验也只是验证你不值得被爱。

  缺乏安全感不仅表现在亲密关系中,还会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哪些人容易缺乏安全感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童年缺少被爱与被理解的经验时,长大后就容易缺乏安全感。

  如果你有一对做事总是急躁的父母,就容易为自己动作慢而感到焦虑或厌恶。

  由于这个“内在大人”斥责你的声音已经重复数千万次,让你深信这么慢的动作是很糟糕且无药可救的;或者,你一直生活在繁忙的都市里,经常接收到外在环境会让你觉得你动作慢的眼光或语言,在你没有筛选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不知道可以筛选),也会内化为环境与文化对你的批评。

  因此它成为你生活的框架, 拿来作为自我限制、自我批评的标准,也让你一直看不见自己的好,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很多父母过早在小孩身上施加竞争的压力,在比较文化里让小孩从小就觉得自己不够好,比不上别人,因此不值得被称赞,也经常怀疑自己的能力。

  在孩子被责骂或受到羞辱之后,心里感知到的“大人对我的讨厌”。也许他们在理智上会知道父母是为自己好,但在心理上会开始用大人的语言,不断重复抨击自己。

  而在被抨击之后, 让人变得更畏缩,甚至造成多做多错的局面,因此更无法原谅自己。更加缺乏安全感。

  我们需要意识到非理性信念

  一般而言,安全感缺失者的内在声音会充满对自己的批判与否定──

  1. 批评:“你怎么可以把事情做成这样啊?你真的很糟糕啊!”2. 怀疑:“你真的可以吗?这件事很困难啊!”3. 否定:“你以为你是谁啊?你怎么可能把这件事做好!”4. 无助:“啊!没办法,没办法啦!这件事没救了!”5. 威胁与恐吓:“你没做好就惨了,什么都没了!”

  一旦内心出现这些声音,我们身上就会出现很强烈的焦虑和不安,使我们很难沉着面对事情,因此更容易出错, 更容易应验对自己所认定的“你就是什么事都做不好”的假设。

  这些负面声音的认定,通常是经年累月下来,成为自己的标签,也成为更难摆脱缺乏安全感的状态。

  理情行为治疗(Rational-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 之父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就在情绪ABC 理论中提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行为的直接原因则是每个人对激发事件A 的信念B(Belief)所导致的。

  所以,缺乏安全感这样的感受,往往是因为内在有很多对自己的非理性或不合逻辑的信念,像“我不被喜欢”“没有人要跟我做朋友”。什么样的信念就会引发相对应的感受和行为,而我们通常是通过学习来巩固非理性信念的。

  我们需要意识到非理性信念,明确地辨识它,并且开始驳斥或挑战这个信念。

  如何重建安全感

  在《认知的重建:从内在强大到外在精进》这本书中,吴姵莹认为,我们需要返回被情绪加工的记忆现场,还原现场,重新认识当时的事件,建立起全新的认知。

  通过深入感受自己,安抚当时内在受伤的“内在小孩”,辨识出 “内在大人”——那个内化社会、父母或是教养者的大人形象。

  很多人在看见自己的“内在大人”和“内在小孩”后, 才开始真正意识到“外面没有敌人”这个概念。

  我们时常以为敌人在外面:如果我没认真工作,父母会对我失望,另一半会指责我,老板会把我开除。

  将这些人的期望背到自己身上,却忘了自己才是那个最严厉的监督者,是那个最不满意自己的人,外人的声音只是内在声音的放大版。

  你不知道的是,不断消磨自身尊严与价值的,是你内在的声音。

  简单来说,这个像大人一样的内在形象,其实也是我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外在环境所带给我们的社会价值观, 各式各样的文化、次文化、规则、潜规则,塑造出我们人格的一部分。

  当“内在小孩”需要我们时,我们可以去当我们一直以来渴望的理想大人——那个会包容、给出理解与温暖的大人。

  我们通过认识这个“内在大人”的人格,并学会与他相处,就能让我们“内在小孩”的人格感觉自在安心,所有的内在人格就有办法好好共处。同时,我们就有办法使自己拥有自信与自在的生活。

  有些人面对不安习惯通过转移注意力去逃避情绪,通过读书,通过音乐把自己从悲伤的情绪中抽离出来,

  当感到不安时就开始与不安对话吧!如果那种不安就快要吞噬自己了,让自己感觉快要窒息了, 就让它流动吧!

  通过感受与呼吸,去与更深层的自己相遇。你会完好如初,甚至会感受到自己的勇敢与力量。

  安全感是练习得来的,是一次次与自己对话、一次次与感受接触累积而来的。

  当我们只有有办法对自己的情绪和安全感抽丝剥茧,能对自己的不安给予理解、支持和陪伴,成为自己稳定的后盾,才能成为自己永恒的支持者。

本文地址:http://www.scmenglue.com/xinli/xlzhishi/370.html